• (010)84657853 84658665 84657900
  • mt@zgmt.com.cn
  •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35号中煤信息大厦(100029)
首页 -- 权威探讨

  • 新型能源体系破解能源保供与降碳双重压力研究与探讨2023年第5期

    作者:周宏春1,2

    单位:(1.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天津市南开区,300191;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东城区,100010)

    摘 要 从全球能源安全内涵逐步演进和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能源供需新特征入手,深入探讨了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指出当前能源安全的经济属性日趋政治化,能源系统韧性须引起重视;分析了我国本轮能源保供的原因,并从我国能源供给能力和质量显著提升、油气自给能力不断增强、没有发生大面积停电事件等方面,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我国能源保供取得的初步成效;从需要认识和把握新型能源体系的内涵与内在逻辑,为应对我国能源安全风险需要处理好的几项重要关系出发,系统阐述了如何将国家能源碳达峰“1+N”政策体系细化为施工图。认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可以破解能源保供与降碳的双重压力,但需要源网储荷各环节的创新支撑;应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抓好能源风险管控,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重视储能和智慧能源等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动能源生产和应用领域的节能减碳。

    关键词 新型能源体系;能源保供;降碳;能源安全;对策建议

  • 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2022年第12期

    作者:袁 亮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省淮南市,232002)

    摘 要 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围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对如何聚焦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部制改革、设置新兴专业、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战略思考。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阐述了该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人才引育“栽树工程”和在科教名城、创新高地——安徽合肥市建设合肥校区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创新发展成果。安徽理工大学对接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和煤炭高质量发展需求,成立能源安全与清洁利用学部、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学部和医学部,推进安全、环境、人工智能、大数据、医学与绿色低碳领域的交叉融合;该校全面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成立合肥校区,组建四大新兴学院,并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动职业健康、机器人等新兴学科人才培养;走出一条传统能源高校的创新发展之路。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煤炭高校;优势学科;交叉学科;新兴专业;“栽树工程”;高素质人才培养

  • “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2022年第11期

    作者:周宏春1,2

    单位:(1.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天津市南开区,300191;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东城区,100010)

    摘 要 简要介绍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概念,以及各界对气候变化原因的不同认识;阐述了国家层面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部署的能源转型目标任务以及出台的“1+N”政策,认为能源产业首先要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由此,对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如何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进行了深入思考,研判了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的不同特点,分析了能源转型期间氢和智慧能源的重要作用。指出,在发展氢的过程中,要重视相关法规标准建设,关注制氢成本、效率和安全性问题;而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智慧能源,是实现电能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革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路径。同时简要分析了俄乌冲突对世界能源格局以及对全球能源绿色转型进程的影响。研究提出,我国能源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处理好降碳和能源安全的关系,并将能源安全放在优先位置。

    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氢;智慧能源;俄乌冲突;能源安全

  • “双碳”目标下统筹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的我国能源系统演化趋势与路径研究2022年第10期

    作者:孙宝东,张 军,韩一杰,春雨童,张健赟,吴 璘

    单位:(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北京市昌平区,102200)

    摘 要 研究未来我国能源系统如何演化,探索“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以宏观社会经济和重点用能行业发展分析为基础,以国家关于经济和能源等中长期规划为关键边界条件,综合考虑“安全、经济、环境”的能源发展需求,面向“双碳”目标,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国能源系统预测优化模型(CESFOM),回答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若干重大问题,对我国中长期能源消费情况、能源供给情况、“双碳”目标实现路径等重点内容开展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我国能源活动碳排放预计在2029年前后达峰,峰值为109亿t左右,到2060年降至22亿t左右,届时可通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和林地碳汇共同作用实现能源活动碳中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预计在2033-2035年达峰,相比碳排放达峰要晚4~6 a,峰值为52亿~54亿t标煤(电热当量法),较2020年有6亿~8亿t标煤增长空间,到2060年逐步降至32亿t标煤左右;煤炭消费量预计在2028年达峰,峰值为45亿t商品煤,2035年前始终保持在40亿t商品煤以上,仍然发挥着能源安全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到2060年降至8亿~10亿t,主要用于发电、供热和化工。煤电装机和年利用小时数预计在2040年前分别维持在13.5亿kW和4 000 h以上,基础电源功能依然突出;至2060年,煤电主要发挥调峰和应急备用功能,装机预计保留8亿~9亿kW,年利用小时数降至不足1 000 h。非化石能源大规模发展和零碳负碳技术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双引擎”,预计到2035年非化石电源发电量达到6.7万亿kW·h(装机28亿kW),超越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到2060年将达到16.7万亿kW·h(装机74亿kW),成为绝对主体电源。对于必要留存的化石能源,CCUS将作为重要兜底手段发挥碳中和平衡作用,预计到2060年CCUS固碳能力达到13亿t/a左右。

    关键词 “双碳”目标;能源安全;低碳转型;能源系统;演化趋势;中国能源系统预测优化模型(CESFOM)

  • 四川省高温限电应急保供分析及对区域煤炭企业健康发展的启示2022年第10期

    作者:刘万波

    单位:(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成都市,617000)

    摘 要 分析了四川省的电力结构以及2022年7月以来造成“水荒、煤荒、电荒”局面的主要成因,介绍了四川省政府采取的保供电措施以及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川煤集团”)这一期间实施的相关超常规举措;从煤炭在一段时期内仍为我国主体能源、打好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的“组合拳”、国家层面应出台相关支持政策3个方面,阐述了此轮四川省用电危机对区域煤炭企业健康发展的启示。建议从国家战略层面支持四川省利用关闭退出矿井资源建设电煤调峰兜底产能,增强煤炭保供能力;同时为进一步发挥智能化升级改造矿井的产能优势,建议适度放宽西南地区高瓦斯、突出矿井的扩能条件。

    关键词 能源保供;用电危机;水电;煤电;政策支持;煤炭企业

  • “后采矿时代”人才教育体系构建研究2022年第9期

    作者:王家臣1,2,尤尔根·克里茨曼3,李 杨1,2

    单位:(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能源与矿业学院,北京市海淀区,100083;2.放顶煤开采煤炭行业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海淀区, 100083;3.波鸿工程应用技术大学(THGA),德国波鸿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 44787)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煤炭资源持续开发,相当一部分矿区由于资源枯竭或因去产能关停退出,这些矿区将进入与德国相似的“后采矿时代”,亟待培养具备处理后采矿阶段各类问题能力的科学技术人才。针对“后采矿时代”的教育问题,总结分析了我国煤炭行业人才培养现状,介绍了德国开设“后采矿时代”相关专业情况,通过研究德国后采矿研究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构建我国“后采矿时代”人才教育体系提出以下具体建议:建立由政府、大学、企业和研究单位组成的网络系统及其人才培养机制,以世界一流矿业学科为支撑,建设相关人才梯队,寻找“后采矿时代”的新机遇,与德国等相关国家交流学习,形成后采矿人才国际化发展体系;以期为应对“后采矿时代”提供人才支撑,促进煤炭矿区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后采矿时代;人才培养;教育支撑;煤炭矿区;可持续发展

  • “双碳”目标下煤电产业科学发展的思考2022年第9期

    作者:王志轩

    单位:(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北京市西城区,100761)

    摘 要 “双碳”目标下煤电产业的科学发展非常重要,事关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和工业企业居民用电。用详实的数据解读了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的总体情况,并进行了电力行业的国内外对比,认为我国煤电机组的运行可靠性国际领先,就常规污染物控制和机组发电效率而言,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清洁煤电体系。对碳达峰、碳中和形势下煤电发展的相关政策要求进行了权威的解读;对煤电产业的科学发展进行了如下4个方面的深入思考:正确处理煤电转型与能源安全、低碳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煤电发展的三大关键性约束,坚持以底线思维和系统思维确定发展煤电的原则,“十四五”期间煤电产业发展需要注意主体作用、“三改联动”、污染物治理等问题和政策环境问题;提出“十四五”期间煤电节能环保低碳的预计目标。

    关键词 “双碳”目标;能源安全;煤电产业;煤电机组;低碳发展

  • 筑牢煤炭产业安全 奠定能源安全基石2022年第7期

    作者:王国法1,2,李世军1,2,张金虎1,2,庞义辉1,2,陈佩佩1,2,陈贵锋3,杜毅博1,2

    单位:(1. 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朝阳区,100013;2.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研究分院,北京市朝阳区,100013;3. 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煤化工分院,北京市朝阳区,100013)

    摘 要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煤炭长期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煤炭产业安全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石。分析了盲目“去煤化”、需求端不确定性等对煤炭产业发展的不良影响,以及煤炭行业面临的资源保障不足、煤矿智能化关键技术与装备仍需突破和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等挑战。阐述了煤炭产业安全的内涵,认为煤炭产业安全是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产业安全要素主要体现在资源地质安全、生产安全、供给安全和生态安全等主要方面;同时阐明煤矿智能化发展对煤炭产业安全的有效支撑作用。从基础体系、产业链自主技术与装备体系和煤炭转化利用自主技术体系3个主要方面,对构建自主可控煤炭产业安全体系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

    关键词 煤炭产业安全体系;煤炭资源与地质安全;智能化开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 我国煤炭供需监测体系及预测预警机制研究2022年第4期

    作者:冯 雨1,龚大勇1,高宁宁2,张 娟2

    单位:(1.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北京市丰台区,100070;(2.中国煤炭市场网,北京市丰台区,100070)

    摘 要 深入分析了煤矿产能变化原因,构建了煤矿产能供需监测体系;经过研究,认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煤炭下游行业发展都对煤炭需求和消费形成重要影响,由此确定了GDP、商品房销售面积、基建投资、挖掘机销量、建材成交量5个宏观经济方面的数据指标,确定了电力行业各省用电量,钢铁行业生铁产量、焦炭产量,建材行业水泥和平板玻璃产量等指标作为煤炭下游行业影响的数据指标,构建了煤炭下游行业数据监测体系。同时,在研究煤炭供给预测机理和煤炭需求预测机理基础上,对煤炭供需预警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当预测的某时期的煤炭库存与消费的比例小于0.7时,若煤炭供需比大于1.012,则可能实现煤炭供需平衡;若供需比运行在1.006~1.012区间,煤炭市场供需关系表现为紧平衡;若供需比小于1.006,则煤炭市场供需关系表现为失衡。在完善新形势下国家煤炭储备体系建设、提高市场调节能力方面,认为,应根据煤炭需求波动规律, 适时调整煤炭储备规模;应根据煤炭流动规律, 优化煤炭储备基地布局;应完善煤炭进口动态调节机制。

    关键词 煤矿产能供需监测体系;煤炭下游行业数据监测体系;煤炭预测预警机制;煤炭供给;煤炭需求;煤炭市场

  • 强化科技创新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研究2022年第4期

    作者:刘见中

    单位:(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朝阳区,100013)

    摘 要 科技创新是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系统总结了煤炭行业近些年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系列成果:煤矿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煤炭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绿色矿山建设能力逐步增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等;指出,在基础理论研究、交叉领域科技攻关能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提出应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大研发和科研平台建设投入、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培养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等具体建议,以进一步提升煤炭行业科技创新能力。认为“十四五”期间,煤炭行业正处于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推进基础理论研究以实现煤炭科技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从而进一步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科技创新;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煤矿智能化建设

  • 推动“双碳”战略实施 构建煤炭产业发展新格局2022年第2期

    作者:张 宏

    单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北京市朝阳区,100013)

    摘 要 对我国兜底保障能源——煤炭在推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进程中应有的使命担当和相关重点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认为,煤炭行业要着眼全局,准确把握“双碳”战略思想内涵,勇于自我革命,坚持创新驱动,创新煤炭产能管理体制机制、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老矿区转型发展;强化能源安全保障责任,统筹煤炭短期保障供给与远期有序退出的关系,统筹新矿区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快构建煤炭产业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 能源安全保障;“双碳“战略;产能管理体制机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老矿区转型发展;煤炭产业

  • 我国能源领域科学低碳转型研究与思考2022年第1期

    作者:周宏春1,2,李长征3,周 春4

    单位:(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东城区,100010;2.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天津市南开区,300191;3. 北京国发绿色节能环保技术研究院,北京市西城区,100045;4.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清洁供热产业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100089)

    摘 要 对我国能源领域低碳转型的紧迫性和国外能源转型方式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应从自身条件出发选择能源转型方向,而不是“整齐划一”地发展可再生能源。对2021年碳中和、碳达峰“一波三曲”的特征进行了简要回顾,认为能耗“双控”考核要强调科学性,不能因为能耗控制限制我国的发展;并且认为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先立后破”具体化,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退出与可再生能源发展、能耗“双控”考核给出了严格的科学界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2021年“拉闸限电”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应对“双碳”挑战是持久战,要以人民为中心,以保障能源安全为首要任务;煤矿退出的确定要更加科学、更加精准。提出,要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须将可负担作为政府调控能源的政策导向;要优化能源结构,争取减污降碳的协同效益,科学推进能源领域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同时指出,颠覆性技术是未来能源的最大变数;我国推动低碳转型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

    关键词 能源低碳转型; 能耗“双控”考核;能源安全;低碳技术

  • 我国散煤治理现状分析与长效机制构建研究2021年第11期

    作者:李雪玉

    单位:(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北京市朝阳区,100022)

    摘 要 散煤治理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举措之一,“十三五”期间,我国散煤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工业散煤削减累计超过1亿t,淘汰落后小型燃煤锅炉10万台,重点区域35 t/h以下的燃煤锅炉基本清零;民用散煤治理方面,已在43个城市中进行清洁取暖试点示范,截至2021年4月,试点城市共完成清洁取暖改造面积39.10亿m3,改造3 526万户。然而在散煤治理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散煤返烧、财政补贴难以持续、运维滞后等现实问题和治理难度升级等挑战,基于对“双碳”目标的新机遇和“十四五”时期的经济、能源形势的分析,提出了散煤治理长效机制构建的基本思路、如何处理长期和短期的关系、如何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以及提效降本的具体内容,为“十四五”时期稳步、有序地推进散煤治理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散煤治理;现状分析;面临问题;长效机制

  • 智能化煤矿信息基础设施标准体系研究2021年第11期

    作者:张建明1,曹文君1,王景阳2,杨 扬1

    单位:(1.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北京市朝阳区,100013;2.中煤电气有限公司,北京市顺义区,101300)

    摘 要 按照《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2021年版)》要求,研究了智能化煤矿信息基础设施的标准体系,提出了相应的标准体系框架,涵盖了基础标准、通信网络、煤矿物联、煤矿数据、信息安全等领域,并给出目前急需制定的标准明细。该标准体系不仅是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为煤矿智能化建设中信息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提供指导。

    关键词 信息基础设施;标准体系;通信网络标准;煤矿物联标准;智能化煤矿

  • 以工业互联网推进煤炭产业数字化转型研究与实践2021年第10期

    作者:李新华

    单位:(国能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榆林市,719315)

    摘 要 分析了国能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神东)数字转型和智能煤矿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生产运营模式尚未形成生产与决策的智能协同体系、安全管理模式尚未形成全域泛在的智能预警体系、经营管理尚未形成跨越生产和经营的智能决策体系、环保管理尚未形成生产生活实时全天候的智能联动体系;阐述了工业互联网在能源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和神东在应用工业互联网实现煤矿数字化转型中的战略谋划;介绍了神东与华为煤矿军团联合创新研发能源(煤炭)工业互联网的主要计划及其目标、“矿山鸿蒙”系统基本情况以及进一步研发重点。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煤炭产业;工业互联网;智能化建设;国能神东煤炭集团

  • 麻地梁煤矿智慧矿山建设实践2021年第9期

    作者:吴劲松

    单位:(内蒙古智能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麻地梁煤矿,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017000)

    摘 要 介绍了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智慧矿山建设的探索路径,并对探索初期和探索中期取得的主要成果及主要成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麻地梁煤矿智慧矿山建设思路,详细阐述了包括顶层设计、优化设计、创新管理、数据治理方面的智慧矿山体系建设, 最后对包括矿井十大智慧系统、5G+智慧矿山建设成果进行了阐述。麻地梁煤矿智慧矿山建设本着“目标引领、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逐渐完善”的原则,以“本质安全、降本增效、绿色低碳、为煤矿工人谋幸福”为目标,以科技攻关和成果应用为抓手,以集中管控、应急联动、数据共享、移动互联、业务融合为基础,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安全监控数字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信息管理集成化,以实现矿井智慧化。

    关键词 麻地梁煤矿;智慧矿山;智能调度;智能仓储;智能预警;智能监测

  • 碳中和目标下我国能源转型路径探讨2021年第8期

    作者:李全生1,2

    单位:(1.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东城区,100011;2. 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昌平区,102209)

    摘 要 针对2℃情景下我国剩余碳排放空间远低于目前发展模式下的预期碳排放总量,且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高、单位能耗高、碳排放强度大的问题,围绕实现碳中和目标,从节能提效碳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碳替代,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的碳移除,发展零碳和负碳能源技术等4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碳中和的实现路径,认为节能减排是实现碳中和的优先手段,提高终端消费电气化水平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环节,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以及核能等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负碳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兜底手段。同时从科技创新支撑碳中和目标的层面,提出一批需要攻克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需要提前布局的颠覆性技术,并提出相关体制机制建议及其保障措施。

    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能源低碳转型路径;路径探讨;技术创新

  • 亿吨级老矿区科学开采及转型发展探索2021年第7期

    作者:郭金刚

    单位:(晋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山西省大同市,037001)

    摘 要 针对大同老矿区侏罗、石炭“双系”资源禀赋特点和开发难题,提出了“双系”老矿区科学开采与转型的重大命题,创建了老矿区非映射开采新模式,探索出了老矿区建设千万吨矿井集群的新路径,新建改建了10座千万吨级矿井,开发了特厚煤层强矿压治理技术,创新了特厚煤层小煤柱控制技术,研发了特厚煤层智能化综放技术,创立了多重老空区水气下泄治理等系列关键技术。大力推动煤电产业发展,延伸煤炭产业链;修复采煤沉陷区,发展光伏和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充分利用煤系伴生资源,实现了伴生矿物由固废向资源化的转变,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合理利用废弃矿井空间资源等,使大同老矿区成功实现了科学发展与转型。晋能控股集团成立后,实行“板块化、市场化、专业化”企业重组,提出了“55266”的“十四五”发展目标和“十五五”“68511”战略规划,为进一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把晋能控股集团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能源集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关键词 老矿区;科学开采;转型发展;转型路径;高质量发展

  • 我国煤矿安全发展战略研究2021年第6期

    作者:袁 亮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淮南市,232001)

    摘 要 近年来煤炭工业科技发展迅猛,煤炭智能无人化开采成绩显著,煤炭工业发展获得长足进步,然而我国煤炭开采条件复杂,灾害威胁严重,煤矿安全生产仍面临多重挑战。同时,可供开采的绿色煤炭资源储量极其有限,深部煤炭安全开采威胁巨大,淘汰煤炭落后产能过程中关闭或废弃矿井面临大量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追求煤矿工人生命安全与健康为目的,构建面向未来煤炭开采全过程灾害防治精准智能开采模式,推进煤矿生产透明化、智能化、减灾化、健康化、低碳化(“五化”)的煤矿安全科技发展战略,以构建能源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助力国家低碳战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关键词 科技创新;智能精准开采;“五化”;灾害防控;安全发展

  • 碳中和背景下能源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2021年第5期

    作者:周宏春1,李长征2,周 春2

    单位:(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东城区,100010;2.北京国发绿色节能环保技术研究院,北京市西城区,100032)

    摘 要 阐述了碳中和的概念和内涵,认为要以发展而不仅是压减的思路推动碳达峰,要多做加法而不能仅是减法,要把握好新增能力与淘汰落后的动态平衡,而不能以昨天的眼光规划明天的能源发展;同时认为推动绿色低碳科技研发,应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介绍了国际组织关于能源发展趋势的若干展望,认为氢在能源转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提出了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点领域与任务,降低能源使用中的碳排放,要以能源低碳化为抓手;加快推进煤炭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要利用各种途径降低“过程”排放的碳,不断提高能源效率。最后指出,要重视能源转型过程中的系统弹性,创新驱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低碳科技研发;能源低碳化;绿色低碳转型